第160-162届托管论坛学习感言,新鲜出炉!快来先睹为快
第160届托管论坛深圳站第161届托管论坛合肥站第162届托管论坛乌鲁木齐站
很多家长喜欢恐吓孩子,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,他们会说:你再这样,我就不要你了;你再这样,我就要打你了;你再这样,就给我滚出去!当你这样说的时候,你是痛快了,但你有想过,你这么说其实有效果吗?你的孩子能接受吗?
“恐吓”行为真的有效果吗?
父母“恐吓”孩子这种情况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。
有名的教授“虎妈”蔡美儿曾提到过自己教育女儿时,有过这样一件很尴尬的事情。
她对两个女儿要求都很严格,除了成绩要特别好,每天还要按照规定练琴。大女儿比较听话,但是小女儿就很叛逆。
有一次她要求小女儿练琴,小女儿不肯。她威胁女儿说,“如果你不肯练琴,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。”当时外面天气很冷,女儿穿的又很少,她以为这样做女儿一定会服软。但是没想到,女儿倔强的脾气上来,跟她杠上了,真的自己走出门去。
再严厉的母亲终究是母亲,蔡美儿不忍心看女儿受冻,只好主动跟女儿让步,“看来你已经知道自己错了,你回来吧”。
“恐吓”孩子即使一时收到成效,孩子也并未心服口服,只是碍于家长威严不得不屈服罢了,迟早有反弹的那一天。当然,如果你有一个跟蔡美儿女儿一样倔强的孩子,只怕根本不会有任何效果。
“恐吓”行为容易产生负面效果
一、使孩子产生自卑感。
爸爸妈妈经常打骂孩子,再加上一些贬低性的语言,比如:“你就是不如xx家孩子……”之类的话,这么说起不到任何效果,只能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,使孩子自暴自弃并产生自卑感。本来孩子能做好的事情,却故意不去做甚至去破坏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事畏手畏脚,胆小怕事,自卑感特别强烈。
二、使孩子产生恐惧心里。
这里要郑重的提醒家长,3岁之前的孩子绝对不能打,你想3岁前的小朋友对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的状态,他的神经尚未发育完善,打骂恐吓已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,使孩子精神极度紧张,恐惧,重者会引发精神方面的疾病。
三、使孩子产生被遗弃感。
父母经常打骂恐吓孩子,并经常对孩子说,“再不听话,就不要你了”等这样的话语,家长只是吓唬孩子的话语,但是孩子却会信以为真,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心里,有随时都会被父母遗弃的感觉。这样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抑郁。
四、使孩子产生叛逆心里。
有一些孩子性格非常倔犟,父母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,让他干什么偏不干,爱顶嘴,打在身上也不屈服,这个“犟”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打出来的,父母越是对他动武,他就越是要用犟的方式来与你对抗,叛逆心理特别强烈。有些家长认为你不听话,我就要把你打改,殊不知孩子的这种“犟”你越打越严重。
五、使孩子产生记仇的心理。
经常打骂孩子,小一点的孩子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里,大一些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如果还经常被打骂,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在心里上对父母渐渐的疏远,甚至会发展为仇恨。
怎么样正确引导孩子呢?
1、不要直接攻击孩子本身
“你真没礼貌!”“你就会骗人!”“你果然学不好!”……这种话就是在攻击孩子本身,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,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,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“你认为我没礼貌,我就没礼貌一个给你看看”,“你说我不是学习的料,我就不给你往好了学”,“你觉得我最里面没一句实话是吧,那我就能骗多少骗多少吧”……
2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温和的指导
这时候,我们需要换一种表达方式,对孩子说“乱翻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是很没礼貌的,妈妈告诉你,想动别人东西的时候,一定要征求一下主人的意见”,“爸爸妈妈知道你也很想把这个类型的题目答对,你再细心一点,熟悉的多了肯定就会了”,“你在课堂上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,老师希望你尊重课堂,也尊重在上课的同学们,有问题我们下课再沟通。”
这种表述就是告诉了孩子,我们对孩子本身是没有敌意和否定态度的,只是对他的行为提出了否定,并且告诉了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。事情就容易就事论事的解决。
3、“恐吓”性质的话,轻易不要说出口
父母经常说“恐吓”的话,会带给孩子童年的阴影,让孩子缺乏安全感,这个问题会伴随孩子一生,在孩子的人生路和家庭生活中也难以回避。
相反,经常得到父母爱抚和温言细语的孩子,会幸福感满满,为人温和宽容,充满满足感,人生也会顺遂很多。
第160届托管论坛深圳站第161届托管论坛合肥站第162届托管论坛乌鲁木齐站
二胎、三胎政策的顺利实施,促使了课后托管班行业迅速发展,也加大了这一行业的竞争力。要想在课后托管班这一行业站稳脚跟,经营者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托管班的核心竞争力,既要做到独一无二,又要做到不可或缺。那么,课后托管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,加盟升级是出路?
托管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行业。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和娱乐要求的不断增加,托管市场也在不断扩大。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业,加盟一个儿童托...
今天是假期第三天,是晋级教育学习的第二天,窦昆老师说“一个人,从生到死,归根结底,就是干教育的。生下来,接受家庭教育,学走路学说话。紧接着,上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接受学校教育。